景区定向基地《京西古道》

2016-1-22 15:26:18 本站原创 佚名 【字体:

京西古道

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,京西古道道路多而且长,京西古道主要有商运道、军用道、香道,它们互通有无。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,过了几百年历史,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,风情古韵犹在。你可任意选择一小段自己徒步穿越。水峪嘴—东石古岩村这一部分属于京西古道北路,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,强度不大。西山大道虽东起三家店,但我们也可直接从水峪嘴开始,翻牛角岭,再经桥耳涧、马各庄,到达东石古岩村。

 

京西古道 景区定向 野外穿越 

 

京西古道以“西山大路”为主干线,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,其中的中道、南道、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。远古的烽烟、民族的交往、宗教的活动、筑城戍边以及古道、西风、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,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,京西古道是那个时代经济、文化的具体象征,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。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,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叠聚成辉。

 

 京西古道 景区定向 野外穿越

 

在圈门过街楼的北侧,有一座古老的窑神庙。相传腊月十八是窑神爷的生日,所以过去每到腊月十七这天,都要由各煤窑的窑主摊钱,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。清代管理京西煤业事宜的机构就设在此庙。1949年以后,这里还一度成为北京市京西矿区政府驻地。

京西古道穿券门洞而过,然后顺着被称作门头沟的沟谷前行,就到了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。登上峰口庵关城眺望群峰,只见青山揽翠,沟壑藏金。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,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,这段13米长的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。在古代,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、提升等条件的限制,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,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,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,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,历经七八百年形成如此奇观。

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,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。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,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,这也是京西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。京西古道经北、中、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。王平口会集了各条古道,可谓咽喉,因此号称“过山总路”。

在王平口的东边,有一个小小的安家滩村。这里不仅出煤,还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。今天,在这个已经荒弃了的村子里,还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用烧制砂锅剩下的焦渣铺成的。

 

 京西古道 景区定向 野外穿越

 

元末明初的北京有“砂锅做饭斗量柴”的说法,据说因为这个传闻,当年的朱元璋便以为元大都太穷,于是他把这座前朝的都城封给了四皇子朱棣。其实朱元璋有所不知,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,煮饭很香;“斗量柴”的柴则指的是煤。出了王平口,曲折四十多里山路,就到了斋堂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,这里的山上建有寺庙,寺庙的僧人在庙里施粥以行善,故名斋堂。从斋堂开始,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,途径川底下村。川底下是北京郊区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风貌的村落,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、户户飘酒旗,一如旧时的古道驿站,令人仿若身处昨日。

 

 京西古道 景区定向 野外穿越

 

京西古道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黄草梁上有七座烽火台,至今保存完好。烽火台之间有城墙连缀,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。像这样的烽火台当时在内长城沿线建有近1500座。而在沿河城南面的斋堂再建城堡一座,相对于沿河主城而称之为斋堂辅城。斋堂辅城与沿河主城形成了犄角之势,便于战时的相互增援。在北京西山,群峰之中,寺庙众多。潭柘寺、戒台寺,九龙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庙,以及颇负盛名的妙峰山,自古是京西一带祭祀社神的圣地,也因此形成和遗存了记载着宗教与民俗活动信息的进香古道。一般地,到潭柘寺和戒台寺进香的道路有两条。一条是从卢沟桥起,经长辛店西行上山,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台寺。然后翻越西峰岭,走过几个村庄。香客行程几十里,便终于到了这座“京都第一刹”。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驻足之处是路边山崖上的摩崖造像。可以想见,当年赶往戒台寺烧香的善男信女们走到这里,已是未到寺庙先拜佛。

西山中另一处回荡着欢声笑语的地方是妙峰山。到妙峰山娘娘庙的进香古道多达六条,可见其香火之旺。古香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是茶棚。当时,殷实人家出钱,沿路支棚结彩,烧粥煮茶招待进香者。古香道上每隔数里便建有一茶棚。琉璃渠村的万缘同善茶棚是其中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。朝山膜拜的人经过这里,首先要烧香参拜,然后才能在天棚下面打坐休息。古香道上,山间铃响香客来,络绎前行的人们一路朝顶进香;山路两旁,摊棚林立;人来车往,热闹非常。而如今的花开四月,妙峰山上,今人有幸也可以置身于这样的一幅景象之中了。

 

 京西古道 景区定向 野外穿越

 

峰口庵山垭口处建的关城,至今犹存。关城西侧为一块平地,为峰口庵庙堂遗址和马王庙遗址。马王是主管大牲畜的神灵,而大牲畜是山区的主要运输工具,故而京西山区多出建有马王庙。这里现存石碑4快,一是清朝乾隆42年(1777)“永远免夫交界碑”。峰口庵关城原来是古道之上收税的卡子,为了保证京城的煤炭供应,官府特规定,免征煤炭运输税,而立此碑。二是道光14年“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记”,据碑上所记,当时修路捐银者是官员,舍地者是百姓,可谓是官民共建。另外两块碑是清道光甲午年(1834)的“峰口庵碑”和咸丰2年(1852)的“续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”。

 

京西古道 景区定向 野外穿越 

 

从峰口庵西行约200米,在一处山脚拐弯处,有一段削山开出来的路段,长约20米,宽1.52米,全部是一体的沉积细砂岩,石质坚硬而细腻,呈绛红色。在路面上散布有清晰的蹄窝上百个,左右交替,大致分为两行。蹄窝直径近20厘米,深者15厘米,浅的也有10厘米。山青石红坑褐,蹄窝云绕龙舞,可谓千古奇观。据碑文上记载,这条古道上“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”,经过千百年来驮煤牲畜铁蹄的践踏,才形成了如此壮丽的景观。从峰口庵至王平口,基本上是绕山而行的平路,坡度很缓,行走方便。峰口庵在清代是宛平县京西乡与王平村交界之处,有王平汛绿营兵把守。王平口是京西古道上的一个交通枢纽,各条大路在此汇总后,经大寒岭通往斋堂川。

 王平口也设有关城,清代时属绿营兵平罗营王平汛的防地,设把总领兵把守。

西山大道又称西山古道北路,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,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。西山大道东起三家店,过永定河,经琉璃渠村,越愁儿岭,经斜河涧、水峪嘴,翻牛角岭,再经桥儿涧、马各庄、石古岩、色树坟,到王平村为止。此为西山大道主干线。从王平村有路通往王平口,通往斋堂川。过去斋堂地区所产煤炭,大部分通过这条古道外运出山,三家店有煤厂子(保存完好的天利煤厂等),主要收购斋堂、王平村一带所产之煤。在愁儿岭和牛角岭两处越岭线的路面上,均留有大量清晰蹄窝。这条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,一直到1977年下清(下苇甸-清水)公路修通之后,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。

 

活动咨询电话:010-52881163 52881422